《天龍八部》中那段譽和虛竹仿佛天選之人一般,二人都經歷了諸多奇遇,即便二人無心習武,卻耐不住有前輩高人主動將各路神功送到他們面前,不過即便如此,他們的武功仍不及他們的義兄蕭峰。
蕭峰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他在書中鮮有敗績,哪怕是那近乎無解的掃地僧也在中了他一掌之后受傷,直言他那降龍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
(段譽、虛竹劇照)
如果說段譽和虛竹的強勢在于他們的內功極強,那麼蕭峰的強大便是源于他對種種外功的掌握已到了天下第一的境界,但要說「金庸全書外功最強者」是誰,答案還真不是蕭峰,因為至少還有一位高人在他之上。
段譽是直接修煉了北冥神功,他憑借那神功吸走了二十多位高手的內力,最終于西夏枯井中吸走鳩摩智的畢生內力之后算是武功大成。
虛竹雖沒學北冥神功,卻也得到了無崖子傳輸的北冥真氣,后憑借那北冥真氣與西夏冰窖吸走了李秋水和天山童姥的內力,將逍遙三老的內力集于一身。
他們的內力之深厚是實實在在的強,而蕭峰則不然,書中沒有提到他修煉任何的內功,他的武功配置幾乎都是偏外功的。
如降龍十八掌、擒龍功、龍爪手、排云雙掌乃至太祖長拳,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外功。
(蕭峰劇照)
當然,讀過原著的人都知道,蕭峰的內力并不弱,筆者強調的是他沒有系統地修煉過某一門精妙的內功。
而蕭峰的外功達到了何種境界?諸如降龍十八掌、龍爪手這些武功原本就十分精妙,或難看出蕭峰的水平,但那一套平平無奇的太祖長拳卻能證明蕭峰的外功水平。
原著道:「喬峰見旁人退開,驀地心念一動,呼地一拳,一招‘沖陣誅將’,也正是‘太祖長拳’中的招數。
這一招姿勢既瀟灑大方已極,勁力更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武林高手畢生所盼望達到的拳術完美之境,便在這一招中表露無遺。來到這英雄宴中的人物,就算本身武功不是甚高,見識也必廣博,‘太祖拳法’的精要所在,可說無人不知。喬峰一招打出,人人都情不自禁地喝了一聲彩!」
不過即便如此,蕭峰的「外功」依舊遜色于另一位高手,只因金庸賦予那人的評價是「前無古人」以及「震古爍今」。
若要論「金庸筆下外功最強者是誰」,那筆者的答案只會是金輪法王。
別小看了金輪法王用的那龍象般若功,其實從設定來看,那絕學肯定是不弱的,畢竟要練成完整的十三層龍象般若功需要上千年的時間,可想而知當年創出此神功的那位前輩武功有多精妙。
而金輪法王雖然只能將這門神功練到第十層,卻已是所有登場的高手中最強的了,關于他的外功水平,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金輪法王劇照)
原著道:「那金輪國師實是個不世出的奇才,潛修苦學,進境奇速,竟爾沖破第九層難關,此時已到第十層的境界,當真是震古爍今,雖不能說后無來者,卻確已前無古人。據那《龍象般若經》言道,此時每一掌擊出,均具十龍十象的大力,他自知再求進境,此生已屬無望,但既已自信天下無敵手,即令練到第十一層,也已多余。」
《神雕俠侶》的故事發生在南宋末年,而《天龍八部》發生在北宋哲宗時代,《神雕俠侶》中提到金輪法王的境界是「前無古人」的,那自然也就包括了天龍時代的群雄,所以毋庸置疑,他的外功水平是超越了蕭峰的。
不過金輪法王的外功雖已登峰造極,但成績卻一塌糊涂。
早在「十六年前」的劇情部分,金輪法王就已經與中原群雄有過交手,他當年在英雄大會上與郭靖的對決就吃了虧,他自以為天下無敵,結果郭靖一出手,直接讓他覺得吃力。
面對小龍女和楊過的夾擊時,他更是覺得自己如井底之蛙一般:「金輪國師見二人劍招越來越怪,卻相互呼應配合,所有破綻全為旁邊一人補去,厲害大招層出不窮。他越斗越驚,暗想:‘天下之大,果然能人輩出,似這等匪夷所思的劍法,我在蒙古怎夢想得到?唉!我井底之蛙,可小覷了天下英雄。’氣勢一餒,更呈敗象。」
(楊過、小龍女劇照)
而到了「十六年后」,將龍象般若功修煉至第十層的他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天下無敵了,可事實卻并非如此。
其實論1V1,他已不輸五絕級別的高手,奈何他一出手就遇上了老頑童、黃藥師、一燈大師三人,即便他再強,又豈是三位五絕高手的對手?他也只能認栽,一度想要自我了結。
再到襄陽大戰中,他與楊過交手時一度壓制了楊過,奈何楊過那「黯然銷魂掌」是越到絕境就越強,于是楊過在瀕危之時突然發力,反除了金輪法王。
可以說金輪法王這輩子唯一值得吹噓的戰績就是戰勝了慈恩,其他大部分的對戰基本都是敗績。
金輪法王為何會在被賦予了一身絕頂外功的前提下還表現得如此不堪?
其實并非設定上的漏洞,這反倒證明了金庸創作之嚴謹,因為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一個人光練武功,是達不到絕頂之境的。
比如周伯通就曾對郭靖說過:「師哥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樂此而不疲,但一來過于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當時我聽了不信,心想學武自管學武,那是拳腳上的功夫,跟氣度識見又有什麼干系?這十多年來,卻不由得我不信了。」
周伯通達不到絕頂之境,就是因為當年的他沒有如他師哥王重陽一般救世濟人的胸懷,金輪法王雖是佛門中人,卻幫著蒙古進攻大宋,自然也談不上有「救世濟人的胸懷」了。
(掃地僧劇照)
再看掃地僧的說法:「每一項功夫都能傷人,凌厲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這道理本寺僧人卻也并非人人皆知,一個人武功越練越高之后,禪理上的領悟,自然而然會受到障礙……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沙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
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方能練得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諸般厲害的誅人法門了。」
而金輪法王始終執迷于習武,并與佛門漸行漸遠,他自然難免被「武學障」所誤,所以哪怕他練成一身絕頂外功,也難在實戰中有亮眼表現。
只能說金輪法王是咎由自取,若他沒有自甘墮落,只怕也是「金庸全書第一高手」這一頭銜的有力爭奪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