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被金庸稱為主角中最強的,理由就是他的武功最全面。但實際上在張無忌所在的倚天時期,他并非是無敵的存在。有一個人、一個組合及兩種陣法是張無忌無法超越的。
金庸筆下的主角除了中短篇小說中的個別人外,其他人基本上都不是所在時代最強的。張無忌也不例外,他所處的時代,有一個人如同一座大山壓他頭上,其實不只是壓在張無忌頭上,整個江湖被他壓了近百年,一直無人能夠超越。
這個讓張無忌在內的倚天江湖所有人無法超越,只能仰望的存在就是一代宗師張三豐。
張三豐在金庸江湖中的地位極其高,可以說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與佛家的代表人物達摩祖師并肩的一代傳奇。
幼年時代,還不曾改名,叫做張君寶的張三豐從小在少林派長大,拜師少林藏經閣普通僧人覺遠為師。
只是覺遠只修佛理,并不通武功。覺遠從《楞迦經》夾縫中看到斗酒神僧留下的《九陽真經》,只當是普通的呼吸打坐的法門,無意中練成了深厚無比的內功。
作為覺遠大師的徒弟,張三豐也被傳授了一些九陽神功入門的基礎之法。在神雕末尾出場時雖然年紀尚小,但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第一次從楊過手中學到了四式武功招式,張三豐就在楊過的幫助下擊敗了一流高手尹克西。
后來郭襄送了張三豐一對少林鐵羅漢,張三豐從對打的鐵羅漢上學到了少林羅漢拳。就憑這樣粗淺的武功招式基礎,配合不俗的內功,張三豐就在打賭中擊敗了一流頂尖高手崑崙三圣何足道。
后來張三豐在武當悟道十年,憑借從覺遠大師處聽到的五六成九陽神功,加上翻閱的道家秘籍,張三豐悟道成功,一躍成為處于江湖巔峰的高手,被金庸譽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大宗師」。
從三十余歲開始,張三豐在那個群魔亂舞的年代手持真武劍,硬生生地殺出了一片天地,打出了赫赫威名,成為江湖的泰山北斗級人物。六十歲時開創武當派,打造出武當一系的全套武功。七十歲時,整個江湖上能作為張三豐對手,值得他出手的人再不存在。
對手難覓,江湖寂寞,孤獨的張三豐只能選擇掛劍歸山,隱居武當整理所學,參悟武功。數十年過去,江湖也漸漸淡忘了張三豐的傳說。直到張三豐九十歲生日宴,江湖后輩欺負到武當頭上,親眼見到玄冥二老這種級別的江湖頂尖人物在張三豐手下走不到一個回合就被擒下,群雄才想起曾經被張三豐支配的日子。
于是乎,在張三豐一人帶著張無忌前往少林的時候,才會讓整個少林如臨大敵,也讓四大神僧之一的空性大師說出「我少林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你張三豐也未必能將少林挑了」的話來。
張無忌雖集四大神功于一身,但尚且稚嫩,經驗短缺,性格軟弱,內力雖強,但想挑戰張三豐無敵的地位為時尚早。除非張三豐離世,倚天時代仍然是屬于張三豐的時代。
后來張三豐瀏覽武昌,觀龜蛇二山之勢,有感而發創出了真武七截陣。他分別傳授了七名徒弟一人一套武功,兩人即可組合施展出真武七截陣來,威力相當于4名一流高手。此后每增加一人,陣法的威力也相應增加一倍。直到由武當七俠七人聯手施展出真武七截陣,威力之大足以與六十四名一流高手抗衡。
然而倚天時代雖然也出了張三豐和張無忌這兩名巔峰高手,但整體實力卻并不強,恐怕整個江湖也湊不齊六十四名一流高手讓武當七俠試試陣法威力。所以這門陣法自創造出來后就沒有機會出手。如果描述準確,要是張三豐不是創造者,恐怕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對付得了這陣法。
另一門陣法的威力也非同小可,曾讓張無忌這位主角三次闖陣皆鎩羽而歸。張無忌不管是單人闖陣,還是聯手楊逍、殷天正,以及和新晉高手周芷若闖陣都未能建功。這門陣法就是由少林三渡聯手施展的金剛伏魔圈。
金剛伏魔圈的威力不只是由大戰張無忌體現出來,在張無忌第一次闖陣時,少林三渡小試身手就輕易擊殺還曾以此陣法大戰青海雙梟等八名高手,如果不是張無忌在陣內讓三渡心有顧忌,闖陣的這些人恐怕一人都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