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故事都是虛構的,所以其中難免會存在諸多難以解釋的問題,比如「內力是什麼」,又如「輕功如何能讓人飛檐走壁」之類的問題其實都難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不過也正因為這些天馬行空的設定,武俠故事才變得有趣,讀者也不會深究。
但有些問題卻是讀者難以忽視的,比如武林高手明明都沒有收入來源,他們身上的銀兩又是哪來的?
(蕭峰劇照)
那些個行走江湖的俠客但凡經過一些客棧酒家時都會瀟灑地來一句「店小二,來兩斤上好的牛肉,再來一壇好酒」,接著便是一頓胡吃海喝,好生暢快,甚至他們還真能掏出銀兩,但他們又沒有工作,咋地銀兩還是憑空變出來不成?其實細品原著,金庸是給出過解釋的。
其實武俠故事中的武林高手并不全是純粹意義上的武林人士,比如《天龍八部》中那段譽就是有皇室背景的人物,段譽作為大理世子,含著金湯匙出生,他自然是不缺錢的。
又如《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他固然也有江湖身份,諸如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神龍教白龍使,但他始終是朝廷命官,所以他有用不完的銀兩也正常。
(段譽、王語嫣劇照)
還有像是書中出自某些莊、園、府的武林人士自然也會有些銀兩,比如曼陀山莊、聚賢莊等,他們自然也有一定家底。
這都不難理解,而真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那些純粹的武林人士。
其實即便是武林人士,其中的某些門派也是有自己獨特的賺取銀兩的方式的,比如佛門僧人,以少林派為例,他們能夠通過世俗之人前去寺廟中供香火來賺取銀兩,若是在行走江湖之時,他們也能夠通過「化緣」的方式來得到有緣人的接濟。
又如丐幫,說來這個門派是個比較理想化的門派,現實中也存在所謂的丐幫,不過那幫人可絕非善茬,固然其中不乏真正的苦命人,但也有一大部分人是單純地追求不勞而獲,甚至還有以采生折割的方式制造更多的「幫眾」去謀取私利的惡人,而金庸筆下的丐幫則成了一個正道門派。
(僧人劇照)
可想而知,丐幫中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自然就是乞討了。
至于其他純粹的武林門派,就真不知道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獲得收入了,比如某些以山頭為名的門派,又如一些以島、洞為據點的門派,他們的收入來源都成了謎。
其實這方面的設定在武俠故事中是不那麼重要的,畢竟武俠故事講究快意恩仇,沒多少人會在意武林高手是如何獲得收入的,但作為武俠小說界宗師級的人物,金庸自然也考慮到了讀者會有這方面的疑惑,于是他借蕭峰解釋過這個問題。
蕭峰是個怎樣的人?毋庸置疑,他是金庸全書最配得上「俠之大者」的角色之一,甚至可以說除了郭靖之外,就沒有其他高手的形象比蕭峰更英雄,可即便如此,金庸也沒有要將蕭峰打造成「完美」人設的意思。
蕭峰這個角色身上缺點頗多,比如他一旦進入戰斗狀態就會變得嗜瘋狂起來,聚賢莊里,他甚至出手將自己曾經的好友奚長老給除掉了。
而在獲得銀兩這件事上,他的做法也和一些反派之人如出一轍。
(丐幫劇照)
當年他為了追查當年害了自己父母的「帶頭大哥」是誰而在武林中東奔西跑,一路上自然是少不了開銷。
盡管蕭峰也曾是乞丐頭子,但人家好歹是一幫之主,自然不能如一般的乞丐那樣低三下四地去求人施舍,可人是鐵飯是鋼,蕭峰身板子再硬,也是要吃飯的,他最開始帶的盤纏自然有用完的一天,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
很簡單,像他這種高手,哪里需要求人,對于他而言,遍地都是黃金。
原著道:「是時大宋撫有中土,于元豐年間之后,分天下為二十三路。以大梁為都,稱東京開封府,洛陽為西京河南府,宋州為南京,大名府為北京,是為四京。喬峰其時身在京西路汝州,這日來到梁縣,身邊銀兩已盡,當晚潛入縣衙,在公庫盜了幾百兩銀子。一路上大吃大喝,雞鴨魚肉、高粱美酒,都是大宋官家給他付錢。不一日來到河東路代州。」
蕭峰可是正兒八經的大俠,即便此時的他已經成了被千夫所指的「契丹人」,但從蕭峰熟練地偷竊官家錢財來看,他絕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了。
這要是劫富濟貧倒也說得過去,而此時的蕭峰盜取官家錢財純粹只是為了自己果腹而已,這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這與武林中的那些雞鳴狗盜之輩有什麼區別?
(蕭峰出手劇照)
而且從書中的細節來看,蕭峰盜取了或許還不是碎銀幾兩,而是一大筆錢財,因為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雁門關在代州之北三十里的雁門險道。喬峰昔年行俠江湖,也曾到過,只是當時身有要事,匆匆一過,未曾留心。他到代州時已是午初,在城中飽餐一頓,喝了十來碗酒,便出城向北。」
光是一餐飯,他就喝了十碗酒,哥們這還不只是要吃飽了,而是要吃好,至于這一次偷的銀兩用完了之后該怎麼辦也是可想而知的,自然是走到哪偷到哪。
從這里來看,所謂的武林、江湖基本就是個無法地帶,那些武林高手也幾乎都是一幫「法外狂徒」一般,即便是正道高手也不外如此。
不過金庸如此設定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武林高手也是人,總不能憑空變出錢來,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高手是如何獲得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