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之死」無疑是金庸筆下最讓人意難平的橋段之一,或許對于金庸而言,將自己親手捧起的一位大俠寫死時,他的內心也是十分煎熬的,所以他的做法是給了郭靖最后的體面,沒有讓他直接死在《神雕俠侶》中,而是直至《倚天屠龍記》中才借后世武林人士以回憶的方式提及了他戰死襄陽的結局。
有人說郭靖之死略顯蹊蹺,畢竟當年《神雕俠侶》書末的襄陽大戰爆發時,襄陽守軍雖然一度十分被動,但當郭襄被楊過救下之后,他們便立馬轉守為攻,甚至還在楊過的神勇發揮之下,擊殺大汗,直接讓蒙古大軍選擇了退兵,從這里也不難看出,武林高手在面對數以萬計的軍隊時,依舊擁有左右戰局的能力。
既然如此,郭靖是怎麼死的,難道真的有叛徒?
關于郭靖之死,書中只是借周芷若之口冷冷地提到這麼一句:「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當然,周芷若說這段話時,郭靖已經死了近百年了,所以她無法一五一十地還原當時的情況也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就連她的祖師婆婆郭襄也未必知曉當年的真相,因為正如周芷若所說,郭襄當時身處西川,只怕父母親人戰死的消息也是從別人那兒聽說的。
那麼郭靖為何會戰死襄陽呢?憑他的身手,難道不足以殺出重圍或者故技重施效仿楊過殺大汗嗎?
從武功設定的角度來看,郭靖的綜合實力與楊過持平,而彈指神通水平只怕比楊過還熟練,所以他完全可以效仿楊過再來一次飛石殺大汗,不過他沒這麼做也不難解釋,或許蒙古一方學聰明了呢?或許忽必烈沒有御駕親征呢?
所以郭靖沒能再度擊退蒙古大軍,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郭靖之死到底需不需要一個叛徒呢?
有人說郭靖之死是因為耶律齊的背叛,畢竟他本就不是大宋子民,又是蒙古丞相之子,所以他極有可能背叛郭靖,但就耶律齊在書中的表現來看,他為人正直,一身俠肝義膽,能夠通過黃蓉的考驗,成為郭芙的丈夫,他自然是不可能背叛郭靖的。
(大小武、郭芙劇照)
如果不是耶律齊,會是大小武嗎?畢竟那兩個草包可沒耶律齊那樣的武功,也沒那樣的俠氣,他們倒是有可能叛逃,畢竟后世武林中還出現了他們的后人,也就是連環莊的武烈,那人為人可不咋地,或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說不定。
但還是那句話,郭靖之死,真的需要一個叛徒存在嗎?
還是先從武功設定的角度來看,憑郭靖的輕功,只怕千軍萬馬都攔不住他,畢竟他是能夠直接跳上城墻的人,那「上天梯」的輕功是連楊過都自嘆不如,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
郭靖有心棄城逃跑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當初楊過問郭靖是否能守住襄陽城,郭靖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引用了諸葛亮守城的事跡表達自己的決心。
原著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后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郭靖早有戰死襄陽的覺悟,他從沒想過棄城逃跑,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拼到最后一刻,自然也就不需要一個叛徒來加害他。
不過雖然郭靖之死與「叛徒」無關,但還是要歸咎于一個人,那人便是他那草包女兒郭芙,如果不是郭芙在書中做出的種種行為,或許郭靖還真有可能不會死在襄陽。
郭芙是個怎樣的人?除了一張不錯的好皮囊之外,這個角色幾乎一無是處,可以說楊過這一生中絕大多數的悲劇都與郭芙有關。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莫過于郭芙斬斷楊過一臂,幾乎可以說是讓楊過的人生跌入谷底,若不是后來邂逅了神雕,楊過哪有可能重新振作起來?別說繼續闖江湖,怕是活下來都難。
(郭芙劇照)
而后來郭芙在古墓中以冰魄銀針傷小龍女更是直接導致小龍女毒入膏肓,繼而小龍女萬念俱灰,跳下絕情谷,只留下所謂的「十六年之約」,讓楊過苦等了十六年,那種相思之苦是何等折磨?
而郭芙在書中所做的一切都被旁人看在眼里,至少她給自己妹妹留下的印象就是脾氣壞,刁蠻任性,不好相處,誰能想到,正是因為郭芙這樣的性格將原本可以救郭靖一命的「救星」給嚇跑了。
那救星便是后來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豐。
《倚天屠龍記》開篇,郭襄闖少林事件之后,郭襄與張三豐一同被覺遠大師挑著逃出了少林寺,覺遠死后,張三豐也不知該去往何處,于是此時郭襄給他指了條明路,讓他去投奔自己的父親。
(郭襄劇照)
如果張三豐真去了襄陽,故事會怎樣發展?很簡單,張三豐是歷史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一代宗師,金庸絕不會讓他死在襄陽,只要他一日在襄陽,襄陽城就不會被攻破,至于找什麼理由去圓這故事,那便考驗金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了,至少襄陽城不破,郭靖也就不用死,這道理很簡單,金庸虛構的武俠故事不可凌駕于「歷史」之上,所以張三豐就是郭靖的救星。
那為何張三豐沒去投奔郭靖?恰恰就是因為郭芙。
當初郭襄推薦張三豐去投奔郭靖時,也提醒了張三豐一句:「你跟我爹爹媽媽說,我身子很好,請他們不用記掛。我爹爹最喜歡少年英雄,見你這等人才,說不定會收了你做徒兒。我弟弟忠厚老實,一定跟你很說得來。只是我姊姊脾氣大些,一個不對,說話便不給人留臉面,但你只須順著她些兒,也就是了。
」
(張三豐劇照)
而張三豐聽了這話是怎麼想的?原著道:「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著她些兒。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就這樣,張三豐選擇隱居山谷,自學成才,沒能成為郭靖的徒弟,也沒能保住郭靖的性命,這即是胡蝶效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是郭芙害了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