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江湖充斥著大量的恩怨仇殺,當糾紛上升到幫派之爭時,往往會引發轟動武林的驚天浩劫。好比《倚天屠龍記》的明教,它和六大門派形如水火,雙方最終爆發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烈對決,要不是主角張無忌挺身而出,用一身神功力挫群雄,不僅明教毀于一旦,六大門派也會元氣大傷。
在《倚天屠龍記》里,金庸借著書中角色的談話,講述了明教的發展史。
明教的第33代教主喚作陽頂天。陽頂天的武功修為很高,他打瞎了渡厄的一只眼睛,逼得三渡坐了30年的苦禪,這才有了一門極其厲害的陣法金剛伏魔圈。在倚天初期,陽頂天可謂是罕逢敵手,各項綜合指數僅在張三豐之下。
陽頂天胸懷大志,立志要將蒙古韃子趕出中原。
明教在陽頂天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在中原武林獨占鰲頭了20幾年。
不過,陽頂天也有致命弱點。他在修煉乾坤大挪移的時候撞見了陽夫人和成昆的私情。極度悲憤的陽頂天無法自已,最終走火入魔,死在了人跡罕至的密室,讓偌大的明教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地步。
隨著張無忌陰差陽錯之下練成了乾坤大挪移,走出密室的他被推舉成了第34代明教教主,從此大展拳腳,不僅化解了和六大門派的恩怨,還率領群雄粉碎了蒙古人的陰謀詭計。
然而明教并非倚天的專屬,而是金庸根據歷史中的「食菜事魔教」衍生而出的一個教派。原文寫道:魔教中人規矩極嚴,戒食葷腥,自唐朝以來,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對魔教誅殺極嚴,武林中人也對之甚為歧視,因此魔教教徒行事隱秘。
既然明教早在唐朝就傳入中土,黃裳也在射雕初期遭遇了明教的追殺,為何在華山論劍之時,明教卻好似銷聲匿跡了一般?
眾所周知,射雕時代涌現了不少高手,其中以華山論劍的五絕最具有代表性。為了爭奪《九陰真經》,群雄在華山之巔斗了七天七夜。經此一役之后,江湖誕生了已中神通王重陽為首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
讓人費解的是,明教作為一個強大的幫派,為何沒有派出高手爭搶《九陰真經》?在射雕時代的江湖里,為何我們看不到明教教眾和各門各派發生碰撞?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明教在射雕時代已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這樣的推斷并非空穴來風,前面提到,北宋末年的明教教主喚作方臘,他在浙東起事。由于聲勢極其浩大,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這才有了黃裳率兵圍剿明教的舉動。
雖然黃裳征討明教的行動以失敗告終,但根據真實的歷史來看,方臘可是死在北宋之手。
若拋開歷史因素,用武俠故事闡述的話,北宋如何敵得過方臘?要知道,明教每一代教主都練有乾坤大挪移這門神功。陽頂天只將乾坤大挪移練到了第四層,就能在江湖里所向披靡,而楊逍自行修煉了2層也成了當世一流高手。
反觀方臘,他身為北宋末年的明教教主,相信他的乾坤大挪移也是非同小可。北宋憑什麼能夠擊殺方臘,從而達到了削弱明教實力的目的?
若從《射雕三部曲》來追尋答案,那還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但金庸的《笑傲江湖》卻是有跡可循。
原文寫道,至于這位前輩的姓名,已無可查考,以他這樣一位大高手,為什麼在皇宮中做太監,那更加誰也不知道了。至于寶典中所載的武功,卻精深之極,三百余年來,始終沒一人能據書練成。百余年前,這部寶典為福建泉州少林寺下院所得。
原來,那一部在江湖里掀起軒然大波的《葵花寶典》乃皇宮里的一位太監所著。隨著《葵花寶典》演化成《辟邪劍譜》,這一部秘籍也變得殘缺不全了起來。
但是,東方不敗、岳不群、林平之只是練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就能在末世江湖里躋身一流高手。如此看來,身為《葵花寶典》的作者,那位太監的武功恐怕更是驚為天人。
無獨有偶,根據史書記載,方臘最終死在了童貫之手,而童貫正是北宋的宦官,也就是皇宮里的太監。看到這里是不是已經有些茅塞頓開?只因童貫的身份信息和創出《葵花寶典》的那位太監極其相似。
非常湊巧的是,在金庸的設定之下,那位太監的《葵花寶典》在江湖里流傳了三百多年,再加上太監的在世時間,差不多是四百多年的時間。
《笑傲江湖》是以明朝中期作為故事背景,以此將前推400多年,剛好就是動蕩不安的北宋末年。如此一來,一切都解釋得通了——童貫在金庸的筆下成了一位頂流高手,他創出了殺人于無形的《葵花寶典》,他本人也在宋徽宗的指示下率兵圍剿明教,最終擊殺了明教教主方臘。
方臘一死,明教元氣大傷,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在射雕時代茍延殘喘、修生養息。在這種逆境之下,明教哪敢來華山比武論劍。
各位大俠,您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