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庸寫的武俠著作大多沿用了真實的歷史,因此那些身懷絕世武功的江湖高手,無論如何都逃不出歷史的「審判」。
金庸的武俠小說除了遵循歷史之外,讀者們還會發現金庸架構的江湖世界有一個「武學退化論」的設定。
在金庸筆下 ,年代越久遠,武學就越是玄幻神奇。好比以北宋為故事背景的天龍時代,涌現了諸多化氣為形的神功。而隨后的射雕、神雕時代,江湖各門各派的武功就較為中規中矩了,甚至到了倚天時代,就連降龍十八掌也變得殘缺不全。
金庸還借著蕭峰的幾番話,暗示了唐朝時期的武功更為精湛,那時的中土武功極盛,漢人輕易就能擊敗諸如蕭峰這樣的契丹高手。隨著中原武林的日漸衰微,待漢人的武功越來越不濟之時,契丹人反而轉過頭來欺負漢人。
要知道,天龍時代有一位用劍的高手喚作劍神卓不凡。他邂逅奇遇,花費了數年時間的勤學苦練,終于神功大成,手中的長劍能發出半尺劍芒。
卓不凡在靈鷲宮施展神通,惹得旁人嘖嘖稱奇。不過,這位能發出劍芒的高手卻被虛竹一招擊敗。只能說卓不凡生不逢時了,倘若他穿越去了射雕、笑傲時代,憑借他的武功修為,恐怕還真的是一等一的當世高手。
到了《鹿鼎記》的時代,中原的武功越發衰弱,以往那些化氣為形、隔空傷人的武功早就成了斷了香火的絕學。金庸本人也打造了一個武功甚為不濟的男主角,他就是依仗三寸不爛之舌闖蕩江湖的韋小寶。
韋小寶幾乎沒有武功,但他卻能屢次逢兇化吉。除了運氣之外,韋小寶還有玄鐵匕首、寶甲以及蒙汗藥等法寶在手。
不過,鹿鼎記時代也出現了類似張無忌、張三豐這樣的「逆流高手」,即便身處末世時代,但他施展的武功卻是出神入化、讓人嘆為觀止。此人正是少林寺的澄觀和尚。
澄觀和尚有多「逆天」?按照原文的設定來看,由于澄觀早早地練成了一指禪,他修煉神功的速度,已經「載入史冊」。原文寫道,澄觀甚是得意,道:「以四十二年而練成一指禪,本派千余年來,老衲名列第三。」
不難看出,澄觀和尚自己也知道,以42年的速度練成一指禪,他能在少林派千余年的歷史中,位列第三。
可別以為澄觀和尚是浪得虛名之輩,他曾露了一手,驚得韋小寶瞠目結舌。原文寫道,澄觀對韋小寶問道:「師叔的《易筋經》內功,不知已練到了第幾層,請你彈一指試試。」韋小寶不知其意,道:「怎樣彈法?」澄觀屈指彈出,嗤的一聲,一股勁氣激射出去,地下一張落葉飄了起來。
看到這里,不難發現兩條線索。
首先,澄觀的武功的確非比尋常,彈出的指力已經有了隔空傷人的妙境。
其次,澄觀身處清朝初期,此時的中原歷經戰亂和波折,諸多武功斷了傳承,但澄觀卻將武功練到了化氣為形的至高境界,實乃非同小可。
就當讀者們以為澄觀和尚是當世掃地僧之際,他表現出來的實戰能力卻讓人大跌眼鏡。
九難師太號稱獨臂神尼,前身乃崇禎皇帝的長平公主。她神功大成之后不斷尋找機會接近康熙,為的就是將康熙刺死在劍下。
功夫不負有心人,九難師太瞅準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原文寫道,就當九難師太一擊即中之時,韋小寶卻擋在了康熙身前,只聽噗的一聲,九難的長劍已經刺中韋小寶的胸口。不料長劍一彎,竟沒刺入。韋小寶胸口劇痛,他早拔出匕首在手,回手揮去,九難的長劍頓時被斬為兩截。澄觀眼見韋小寶陷入兇險萬分之際,一聲吼道:「不可傷我師叔!」澄觀左掌往九難右肩拍落。九難拋去斷劍,反掌擋架。
澄觀只覺胸口熱血翻涌,眼前金星亂冒。
照理說,澄觀和尚躋身少林寺總排名的第三,他的武功也練到了隔空傷人的境界。只要澄觀出手,韋小寶、康熙都能性命無憂,就連九難師太也會被澄觀生擒活捉。
可不曾想,九難師太僅有一臂,她緊要關頭拍出的一掌卻將澄觀和尚震得眼冒金星、熱血翻涌。澄觀和尚如此狼狽,難道是因為九難師太的武功太過于高深莫測了不成?答案是否定的。在鹿鼎記時代,九難師太的武功或許能進前10,但放到金庸全書來看,九難的武功壓根不值得一提。
既然如此,九難師太為何能將武功已臻化境的澄觀和尚打得暈頭轉向?筆者認為,澄觀和尚的賬面武功的確厲害,可此人的實戰經驗卻淺薄得很,金庸也這樣寫道,這澄觀禪師則是學武成了「武呆子」。
他生平除了同門拆招之外,從未與外人動過一招半式,可是于武學所知之博,寺中群僧推為當世第一。
可見,澄觀和尚的武學配置高端大氣,但他臨敵經驗太淺,以至于在實戰中難以發揮作用。金庸筆下的這個澄觀禪師和天龍時代的段譽有些相似,二人明明有殺人于無形的神功在手,可依舊束手束腳,無法在對陣中形成絕對碾壓之勢。
金庸也借著這類人,暗喻了現實社會里的一些天才,他們在某些領域頗有成就,實際卻是個生活白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