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多時,陳曉、李沁、張嘉倪主演的《人生之路》終于到了收官時刻,大結局劇情堪稱「完美」,所有人都走向了對自己來說稱得上最好的歸宿。
犯錯的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高明樓自首,盜用高加林人生的高雙星被打回原形,活在惶恐里的人生總算到了判決階段,這一刻,高雙星反而覺得釋然,終于不再猶豫,選擇面對錯誤。
他向好友致歉并離開妻女從頭開始拼搏,沒有留戀偷來的人生,努力走好當下的腳步,尾聲處高雙星與高加林重回黃土高坡,兩人相視而笑,釋懷人生。
努力的人得到了他們應有的回報。
曾經被貪婪者改寫人生的高加林在上海立足,成為優秀的媒體人與著名作家,當他再次登上講台時,與好友高雙星已經回歸了他們原本的位置。
對于大學聯考成績被頂替一事,高加林的處理方式挺讓觀眾欣賞,他沒有被人情與加害者的賣慘綁架,堅持維權,原諒加害者等于背叛自己的過去,他在維權時沒有背叛自己。
劉巧珍與黃亞萍雙雙走向事業巔峰,一個成為優秀的民營企業家,逆襲原本被寫好的命運;一個繼續自己的舞蹈事業,邁向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歇。
犯錯的人改過自新,努力生活的人走向幸福,這個收尾很符合普世價值觀追求的「大美滿」結局,同時又包含了戲劇追求與現實問題方面的沖突。
戲劇往往追求極致化。
很多觀眾在看《人生之路》前半程劇情時,往往忍不住腦補一個很「爽」的劇情走向,讓犯錯的人皆被狠狠打臉,受委屈的人皆能成功逆襲。
比如前情網上廣為流傳的巧珍事業成功愛情幸福,成功打臉高加林,讓后者追悔莫及小段子;再如高雙星事件被揭發后,他會與父親自食惡果,眾叛親離潦倒一生的猜測。
簡單來說,是復仇、虐渣、暢快的極致戲劇體驗,尤其是爽劇時代,觀眾在看到角色展現人性卑劣的一面時,非常希望他們過得比受害者低谷期更加糟糕。
生活卻經常與爽背道而馳。
人生的底蘊有陽光與正能量,也有殘酷、遺憾與復雜的糾葛,正如劇中另一位被頂替大學名額的受害者許小萍,她堅持訴訟,卻已經難以改變自己應有的人生。
過于真實的呈現人生悲歡,可能會讓觀眾覺得「壓抑」,用配角烘托現實殘酷的一面,又從主角身上呈現勵志爽劇的一面,看起來,似乎是很聰明的融合。
將勵志、逆襲融入原本悲劇性的人生基調,最終呈現了《人生之路》的全員大美滿結局,但大美滿的感動之后,這部作品的結局,卻總感覺又缺了點什麼。
或者說,這版故事結局,有一種刻意的美好。
所有人的命運幾乎都在走向低谷后全力反彈,而反彈的過程又像一本寫好大綱的教科書,人物完全按著大綱前行,為了「美滿」放棄了原本的人物底色。
這一點在高雙星身上體現尤其明顯。
《人生之路》中高雙星90%的劇情都在努力掩飾自己的錯誤、一邊愧疚一邊又開心地享受著加害者的紅利,當看到受害者的痛苦時,他仍在逃避。
但得知自己的秘密已經泄露后,高雙星的態度完全反轉,由極力逃避變成積極面對,學歷、工作全數失去后,直接開始了小人物的勵志奮斗人生。
37集的故事,一個加害者決定改過自新后,用2集完成了別人近半生的逆襲,這便產生一種扭曲的觀感,高雙星是不是證明自己不偷竊別人會過得更好?
顯然有很多觀眾是這麼認為的,彈幕里不少人覺得高雙星也是「可憐人」,他痛哭是與加害者感同身受,他犯錯是父親「逼迫」,他其實是個品性正直的人。
看到這種反饋,七話腦中只有一個問號,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并不是質疑加害者不能改過自新,積極生活,而是這一走向影響了角色原本的問題,加害者身份被淡化,頂替事件的惡劣被淡化,加害者的意難平與逆襲成重心。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幸福到萬家》相同事件加害者萬傳美身上也出現過,角色自帶的命題原本是偷竊他人的人生,是她給受害者帶來的痛苦與意難平。
故事尾聲,卻在渲染萬傳美的童年多「可憐」,是萬傳美道歉后勵志要找回自己的名字,似乎她占用別人的名額從而「失去」名字,也如受害者一樣意難平。
這便導致劇中詮釋的「美好」總帶著一點不美好的虛偽。
換成正直努力的角色,類似的現象其實也存在,只是以不同形象出現,比如高、劉、黃三人組,故事結尾他們皆是成功人士,人生起點坎坷,終點卻宛如開掛。
劉巧珍是怎麼成功的呢?
從不熟悉大城市的保姆向企業家邁進,似乎只隔了個進入餐飲業打拼的靈機一動,她的事業線表面上看非常爽,細節上卻完全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觀眾看《雞毛飛上天》時,會覺得駱玉珠的成功很絲滑,因為我們見證了她的努力,見證了她成功人士上付出的血汗,見證了她敏銳又果斷的商業眼光。
她與劉巧珍的人生殊途同歸,但同為優秀企業家,駱玉珠身上的成功人士特質,在劉巧珍身上幾乎都看不到,觀眾能看到的,更多是劉巧珍的勤勞善良。
不可否認,勤勞善良是很美好的品質,但這些并不足以支撐她成為優秀企業家,故事似乎只記得給角色安排事業成功的大結局,忘記了拼搏過程的打磨。
是劉巧珍的故事線時間不充足嗎?並非如此,只是有點跑題了。
劉巧珍獲上海雇主贈房產環節便是典型代表,這段劇情設定觀眾屢見不鮮,既俗套又對角色成長毫無意義,同樣無意義的還有馬栓之死。
喪夫與被放棄的贈產,與劉巧珍的事業線幾乎沒有什麼關系,卻被拿出來突出渲染,而劉巧珍真正需要存在的個人打拼線,卻沒有留下什麼記憶點。
刻意的美好,似乎只在乎結果是不是「美好」,而忽視了過程與人物底色。
表面上看起來所有人都向著「正確」、「成功」的道路前進,甚至已經獲得了成功,可他們的成功總讓人覺得虛偽,甚至有點蒼白。
這便導致讓主角團皆以「成功人士」收尾時,多了點虛浮,少了點說服力,美滿是表象,不足在內里,只能粗觀,不能細嚼。
究其原因,也許仍舊是受常見的「既要還要」與大美滿執著創作導向影響。
既要原著角色的復雜性格與真實生活底色,又要「大美滿」。
在這種過程中又沒有很好進行前后過度,既導致《人生之路》前半程與后半程劇情很割裂,又沒有給予后半程劇情足夠的生活與邏輯支撐。
這讓七話想到了前面剛剛給觀眾一拳重擊的《他是誰》,同樣是毀在「即要還要」的一部劇,既要刑偵又要生活又要愛情,連刑偵也是五花八門的元素都想要。
最終哪一條都沒寫好,成為史詩級爛尾劇,《人生之路》相對而言要幸運很多,至少這個故事是完整的,結局也能滿足一部分觀眾訴求。
可它「刻意的美滿」仍舊無法讓人忽略,也許,影視行業在劇本打磨方面,需要少點創作花樣,多點靈魂共振,真正的美滿不是角色結局是不是美滿,而是作品夠不夠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