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倚天屠龍記》之后,金庸又趁熱打鐵,寫了一部篇幅超越一百萬字的《天龍八部》。有了《射雕英雄傳》以及《神雕俠侶》的寫作經驗,金庸的《天龍八部》玄幻神奇,可讀性很高。
相比于《射雕三部曲》的簡單劇情,金庸的《天龍八部》以撲朔迷離、跌宕起伏著稱。不管是段譽、虛竹的身世之謎,還是耐人尋味的珍瓏棋局、雁門關事件,都能讓書迷們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到了天龍的末尾,金庸再一次巧妙地將江湖故事和歷史事件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部著作以假亂真、蕩氣回腸。
在描寫男歡女愛上,《天龍八部》的感情戲也更加錯綜復雜:沾花惹草的段正淳、人盡可夫的康敏、放蕩無度的李秋水等等。
就連天龍三主角段譽、虛竹、蕭峰也各自擁有讓人唏噓不已的愛情故事。
在武功設定上,金庸一改往日拳打腳踢、拼比內力的老套路,有了隔空傷人,有質無形的六脈神劍、火焰刀;超凡脫俗的天山折梅手以及返老還童的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
除此之外,金庸的每一部著作里都會出現一個天花板級別的高手,這位高手并非是作者花費筆墨最多的主角,可以是一個歷史人物,也可以是一個無名無姓的神秘人。
好比《射雕英雄傳》,王重陽表面上拿走了《九陰真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但射雕時代依舊有兩大高手的武功修為并不在王重陽之下,一個是《九陰真經》的作者黃裳,一個是《九陽真經》的作者斗酒僧。
《倚天屠龍記》也一樣,任憑張無忌接連邂逅奇遇,得了無數神功秘籍,但當張無忌回過頭來才發現,武當山的張三豐越加深不可測。
天龍三主角的武功也到了不可思議的高深境界,可隨著掃地僧的出現,不管是蕭峰、慕容復,還是苦練絕技幾十年的慕容博、蕭遠山,就連一向不可一世的鳩摩智也被掃地僧的一身神功驚得瞠目結舌。
為了化解武林的一場血腥屠殺,掃地僧雙手合十祭起一堵無形氣墻,頓時就能將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和慕容復的斗轉星移盡數化去。
飽讀天下武學的慕容博、雁門關上大殺四方的蕭遠山,都經不起掃地僧一掌,頓時就被他拍中天靈蓋而「死」。
眼見蕭遠山慘死在自己面前,暴怒的蕭峰猛地轟出一掌打在了掃地僧的胸口。掃地僧雖然被打得吐血,依舊可以提著蕭遠山、慕容博從窗外飛出,像一只振翅高飛的雄鷹一般滑翔。
受傷的掃地僧仿佛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他的輕功也同樣深不可測,不管蕭峰如何狂奔狂跑總是差了一截。
當蕭峰再一次看到蕭遠山和慕容博之時,他們二人竟在掃地僧的「擺弄」之下涅槃重生。「復活」的蕭遠山、慕容博判若兩人,一個放下了血海深仇,一個看破了復國大業。
蕭遠山、慕容博的突然皈依,讓蕭峰、慕容復都措手不及。
可見,掃地僧不僅有高深莫測的武功,他的佛法修為也同樣驚為天人。這麼一位貌不驚人的無名老僧,卻有著渾不似血肉之軀的造化。
直到蕭峰自盡死在雁門關,直到段譽虛竹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金庸依舊沒有闡述掃地僧姓誰名誰,到底師出何門?
尤其值得讀者們反復思考的是,掃地僧枉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為何甘愿在少林寺里做一個掃地的「保潔員」?他是為了躲避仇家的追殺,還是經歷了什麼苦難,這才遁入空門、落發為僧?
其實,掃地僧自己卻說過一段話,只要將這一段話細細品味,我們就能找到掃地僧身上的關鍵信息。
在《天龍八部》的第43回里,掃地僧曾這麼說過:
「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學障’,與別宗別派的‘知見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方能練得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諸般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大家注意看掃地僧的話。
1、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學障’,與別宗別派的‘知見障’道理相同。
從這一句話上不難看出,掃地僧并非土生土長的少林弟子,否則他怎麼知道別的門派也有和武學障相似的「知見障」?
另外,掃地僧自己也說過,他是在40幾年前來到少林寺的。可見,掃地僧在皈依佛門之前的確還有一個身份。
2、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方能練得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諸般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掃地僧能講出如此的道理,證明他是個過來人。縱觀《天龍八部》的各門各派,哪個幫派的武功最具有殺傷力?當屬逍遙派無疑。
逍遙派的生死符、天山折梅手等都是殺人于無形的厲害法門。如果真的如掃地僧所說的那樣,無崖子、李秋水、天山童姥也都遭遇了「武學障」,更別提逍遙派的開山鼻祖逍遙子了。
那麼,掃地能以過來人的身份講出了這麼多至理,他的真身會不會就是逍遙子?
湊巧的是,當掃地僧見鳩摩智施展武功的時候,掃地僧就一針見血地揭穿了鳩摩智的秘密:「大輪明王所練的,本來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吧?」
掃地僧此言一出,驚得鳩摩智虎軀一震。當時鳩摩智憑借小無相功催動了72絕技,先后在天龍寺少林寺大放異彩。鳩摩智瞞過了諸位高僧,卻瞞不過年紀輕輕的虛竹,只因虛竹學過小無相功。
由此可見,掃地僧定也學過了小無相功,他的真實身份和逍遙派的開山鼻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有一種說法就是,逍遙子之所以急流勇退,將掌門之位傳給無崖子,正是因為逍遙子遭遇了武學瓶頸,遇到了所謂的「知見障」。
為了化解體內戾氣,逍遙子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正當逍遙子走投無路、萬念俱灰之時,他赫然發現,唯有放空一切、做到無欲無求方能突破自我。
逍遙子開始對佛法展現了濃厚的興趣,卻一發不可收拾,一頭扎了進去再也沒有回頭。難怪掃地僧會說「佛法越高,卻又不屑去多學諸般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