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倚天屠龍記》中的黃衫女子就好比《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他們在書中的定位的確是類似的,都是「機械降神」的破局者,但在武功設定方面,黃衫女似乎還沒達到掃地僧的境界。
不過黃衫女子這個角色比起掃地僧而言其實是更耐人尋味的,金庸對掃地僧的描述太少,他具體姓甚名誰是沒法考證了,但黃衫女子則不同,她雖然神秘,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她是古墓派的傳人,而且與楊過有關系。
(楊過、小龍女劇照)
黃衫女的父親到底是誰?她的父親身上又發生過什麼有趣的故事?細品原著,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黃衫女的父親到底是誰?有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楊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從原著中呈現的細節來看,她是楊過的后人無疑,畢竟史紅石稱她為楊姐姐,但她絕不可能是楊過的女兒,而至少是孫輩。
黃衫女登場時書中是這麼說的:「悠揚樂聲之中,緩步走進一個身披淡黃輕衫的女子,左手攜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女童。那女子約摸二十六七歲年紀,風姿綽約,容貌絕美,只臉色太過蒼白,竟無半點血色。」
這里明確提到黃衫女子只有二十六七歲,當然,最后一句「臉上蒼白,無半點血色」也十分關鍵,說明她與小龍女一樣,自幼生長于古墓之中,終日不見陽光,這才會臉色慘敗,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從她的容貌是很難正確地判斷她的年齡的,就好比小龍女明明已經三十多歲,表面看起來仍是十八九歲,所以黃衫女的年齡應該是在二十六七到四五十之間。
(黃衫女劇照)
不過即便黃衫女有五十歲,從時代設定來看,她也只能是楊過的孫女了,總不會楊過和小龍女是老來得女吧?
所以從這里可以推測出楊過和小龍女至少生下了一個兒子,至于那人具體的名字則無從考證,但那人的經歷或許十分精彩。
楊過之子應該算是「后神雕時代」的頂尖強者之一,甚至同時期的張三豐都未必是他的對手,畢竟張三豐大器晚成,直至七十歲才開宗立派,所以「后神雕時代」的張三豐還不知道在哪座深山中修行。
而楊過之子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自然是將父輩的武功都學了去,后世的黃衫女子才會如此強大。
從黃衫女子的實力就不難反推她爹的實力有多強,事實上黃衫女子在書中僅僅只展現了自己全部實力的冰山一角,她對付周芷若的時候就只用了九陰白骨爪,然而連這不是出自古墓派的武功她都已經使得出神入化。
你且看她與周芷若的區別有多明顯:「黃衫女子的武功似乎與周芷若乃是一路,飄忽靈動,變幻無方,但舉手抬足之間卻正而不邪,如說周芷若形似鬼魅,黃衫女子便是態擬神仙。張無忌只看得兩眼,已知黃衫女子有勝無敗,義父絕無危險,但見她出手之中頗有引逗之意,似要看明周芷若武學的底細,要是當真求勝,早將對手打倒了。」
(張無忌劇照)
張無忌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她與周芷若的水平差距極大,然而作為古墓派的傳人,她最拿手的自然是古墓派的各路神功,說黃衫女的武功水平堪比張無忌,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盡管武林中也存在「青出于藍勝于藍」的情況,但大多數時候,師父都是要比徒弟強的,就假設黃衫女的父親沒有比黃衫女強太多,他至少也學會了楊過的黯然銷魂掌、玉女心經,還有古墓派的各種武功,再加上《九陰真經》,這實力是何等恐怖?
不過這也是讓人納悶的地方,既然黃衫女子的父親如此厲害,為何武林中沒有關于他的傳說?答案或許很簡單,她父親的4與一位莫名失蹤的魔頭有關。
金庸的故事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在主線劇情之外還有諸多可以延伸的支線劇情,比如張無忌在中了玄冥二老的玄冥神掌之后,張三豐一眼就看出這邪功是出自一位魔頭之手,那人便是百損道人。
不過百損道人其實并不能算是「倚天時代」的高手,關于這位魔頭,張三豐是這麼說的:「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損道人一4,這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傳,豈知世上居然還有人會這門功夫。」
(玄冥二老劇照)
等于說百損道人是在《倚天屠龍記》正篇故事發生之前的時代活躍于武林之中,也就是「后神雕時代」,而值得注意的是張三豐提及此人時用的是「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損道人一4」,而不是「我在三十年前除掉了百損道人」,等于說百損道人并不是張三豐除掉的,這也符合原著設定,畢竟張三豐七十歲才開宗立派,百損道人4的時候,他才算是剛剛出道。
那麼百損道人這般高手又是被誰除掉的?答案很明顯,自然就是黃衫女子的父親了。
作為古墓派的傳人,黃衫女子的父親自然也是正派高手,而百損道人在武林中作惡多端,自然是臭名昭著,作為后神雕時代的頂尖強者,黃衫女的父親肯定要為正道除魔,這場正與邪的較量一觸即發,然而兩強相爭的結局自然是十分慘烈的,筆者猜想,這二人多半是同歸于盡了。
(張三豐劇照)
那玄冥神掌的確是一門難以抵擋的邪功,連張三豐也奈何不得,他若有能力抵擋那邪功,也就不用帶著張無忌去少林派低聲下氣地求賜少林九陽功了,當年黃衫女的父親自然也擋不住那邪功,但他也從父親那兒繼承了黯然銷魂掌,這套掌法的精髓就在于能夠在極度黯然神傷之時爆發強大的力量,可想而知,黃衫女的父親多半在絕望之際使出黯然銷魂掌,重重地打在百損道人身上,兩人就這麼同歸于盡了。
如果有一部《倚天屠龍記前傳》的話,這段劇情應該會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吧,不過金庸沒寫,筆者也只能通過書中的細節來腦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