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是個聰明絕頂的女子,這世上沒幾個人的心思能夠瞞得過她,然而她卻對郭襄說過:「許多人的心思我都猜得到,可是你楊大哥,他從小我就不明白他心中在打什麼主意。」
是的,用郭襄的話說便是「楊過和她一樣,是個‘邪派’」,所以楊過的心思的確是讓人難以捉摸,比如他始終沒愿意接納郭襄這個小妮子就讓人不解。
(小龍女、楊過劇照)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郭襄聰慧可人,顏值不低,為人豪爽,最重要的一點是還十分主動,或許除了楊過,任何一個男子都不免對這樣一位女子動心,為何楊過卻寧愿跳崖也沒有選擇與郭襄走到一起?
楊過應該愛上郭襄嗎?至少筆者小時候通過電視劇了解《神雕俠侶》時的確是有過這樣的感受。
從上帝視角來看,當年小龍女在毒入膏肓的前提下幾乎是毫無治愈的可能的,她自己也一直感慨自己時日無多,即便是主角,也難免面對一些無力回天的事實,畢竟前面的故事中連「楊過斷臂」的情節都發生了,小龍女會被毒死似乎也并不讓人意外。
所以從明面上來看,小龍女其實已經「死了」,楊過為她堅守十六年,反倒有種自欺欺人的意思,或許他早已料到小龍女跳下了絕情谷,只是不愿意過早戳穿小龍女的謊言,讓小龍女處于「薛定諤的貓」一般的狀態。
(郭襄劇照)
而當劇情發展到「十六年后」的部分時,楊過在風陵渡口邂逅了郭襄,對于郭襄而言,她是「一見楊過誤終身」,但在旁觀者看來,這何嘗不是金庸在給楊過一個「放過自己」的機會?正如前文所說,郭襄聰慧可人且主動,只要楊過愿意,他立馬可以與郭襄走到一起。
其實金庸也在后記中提到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寫,他的原話是:「有些‘現代化’的‘聰明’讀者覺得楊過很蠢,不該苦等小龍女十六年,應當先娶公孫綠萼,得到岳母給他半粒絕情丹解了身上情花之毒,再娶程英、陸無雙兩個美女,最后與郭襄訂情,然后到絕情谷去,握著郭襄的小手,坐在石上,瞧瞧小龍女有沒有來,她如不來,再娶郭襄也就心安理得。(這樣,楊過變成了‘聰明的’韋小寶!)」
是呀,大部分俗人都是這麼想的,至少當年的筆者也是這麼想的,但很明顯,楊過與韋小寶是有本質區別的,楊過雖略帶邪氣,卻有底線,而韋小寶生在煙花之地,處事風格說難聽點便是「毫無下限」。
但從楊過本人的角度來看,他到底為何沒有移情郭襄呢?
難道楊過不俗嗎?其實楊過和你我一樣,也是「俗人」,金庸也絲毫沒有掩飾這一點。
后記中,他提到過這麼一句:「郭襄這樣可愛的一個小妹妹,秀美豪邁,善解人意,聰明伶俐,楊過心中早就真的喜歡她了,給她三枚金針,就是說:‘不論你叫我做什麼,我都答允!就是要我為你死了也可以!’
」
顯然楊過對郭襄也是有愛意的,關鍵他與你我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把持得住,他始終是沒讓自己變成一個「濫情」之人。
不過楊過對小龍女的執著是一種偏執嗎?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筆者也是支持這種說法的,楊過的脾氣的確是有些古怪,他和那黃老邪一樣,不拘世俗禮法,也正因為如此,旁人不讓他如何,他就偏要如何。
(尹志平劇照)
他是什麼時候愛上小龍女的?至少在「尹志平事件」之前,他可一直都是視小龍女為師父的,從未有過非分之想,直至小龍女遭了尹志平的毒手,對他的態度變得曖昧起來,他才被動且莫名其妙地對小龍女有了好感。
再到英雄大會上郭靖一番阻撓,越是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他這才鐵了心要和小龍女在一起。
直至此時,楊過對小龍女的「愛」還只能算是一種「偏執」,不過到了后期,二人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后,楊過對小龍女的態度就不僅僅只是「偏執」了,而是愛,真愛。
當故事發展到重陽宮一戰,小龍女身受重傷,而楊過則以斷了一臂的姿態出現在他面前時,二人之間有過這麼一番對話。
(楊過、小龍女劇照)
原著道:「楊過眼見她命在須臾,傷痛難禁,驀地想起:‘那日她在這終南山上,曾問我愿不愿要她做媳婦,那時我愕然不答,以致日后生出這許多災難困苦。眼前為時無多,務須讓她明白我的心意。’大聲說道:‘什麼師徒名分,什麼名節清白,咱們通通當是放屁!通通滾他媽的蛋!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會孤苦伶仃。
從今而后,你不是我師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媳婦!是我妻子!是我老婆!’」
接著書中又說:「小龍女滿心歡悅,望著他臉,低聲道:‘這是你的真心話麼?是不是為了讓我歡喜,故意說些好聽言語?’楊過道:‘自然是真心。我斷了手臂,你更加憐惜我;你遇到了什麼災難,我也更加憐惜你。’小龍女低低地道:‘是啊,世上除了你我兩人自己,原也沒旁人憐惜。’」
接著二人便挾持孫不二,在重陽真人面前結為夫妻,二人也正式從師徒的關系變成了夫妻。
這意味著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意味著一份責任。
(楊過夫婦劇照)
他們二人曾在全真教的前輩高人面前海誓山盟,說出的話都是發自肺腑,即便小龍女后來不辭而別,但楊過又怎能食言?說好了要生死都要在一起,少一分少一秒都不行。
兒時看這段故事時,哪會考慮那麼多?總想著主角就該快意人生,就該「今朝有酒今朝醉」,理應珍惜眼前的郭襄才對,卻忽略了一個丈夫該有的責任擔當。
其實金庸說過,自己的武俠故事重點在「俠」,而非「武」,可比起俠義精神而言,責任感其實是更淺顯的東西,多數人卻忽略了,實在是不應該,楊過這個角色懲奸除惡、飛石殺大汗都沒讓他顯得特別,反倒是為那份責任感而為小龍女堅守十六年之約才讓他的形象格外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