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開始的美國綠岸工程,到我國目前的FAST射電望遠鏡,有關尋找外星文明的計畫可謂是層出不窮,但無一例外都沒什麼進展,反倒是在尋找外星文明的路上,發現了宇宙中很多新天體和新現象,比如中子星,比如快速射電暴。
按照美國原子彈之父費米的說法,在人類文明科技史只有幾百年,就能發展出核武器並登上月球的情況下,理論上只要一個文明比人類文明早誕生一萬年甚至一千年,那麼它們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就應該能遨遊宇宙或者銀河系才對。
更進一步來說,一個科技領先人類文明一萬年的外星文明,應該把自身的足跡踏遍整個銀河系才對,太陽系附近乃至地球附近,都應該遍佈外星文明的痕跡才對。
然而事實卻是,地球附近靜悄悄,太陽系附近靜悄悄,人類文明目前看到的所有宇宙角落,都是靜悄悄的狀態,仿佛整個宇宙只有人類這一個文明存在,整個宇宙就是為人類文明量身打造的展示台一樣。
如果按照《三體》裡的解釋,我們宇宙如此安靜的原因就是黑暗森林狀態導致的,而所謂黑暗森林狀態,就是指宇宙中的智慧文明所需要的資源會越來越多,宇宙中的物質總量缺只會保持不變,進而導致各個文明之間「發現即摧毀」的惡性循環狀態。
因為所有文明都害怕在宇宙中暴露自身位置而引來其他文明的打擊,所以各個文明都在隱藏自己,科技越強的文明藏得越好,因此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人類文明才找不到外星文明,所觀測到的宇宙才如此空曠安靜。
在宇宙學家看來,人類之所以找不到外星文明其實是因為光速限制,因為在我們的宇宙中,每秒三十萬公里的真空光速就是宇宙中資訊傳遞速度的上限。
這意味著如果銀河系存在兩個智慧文明的話,分佈于銀河系兩端,相隔至少10萬光年的他們是很難碰上的,因此人類文明才找不到銀河系裡的外星文明。
光速限制還導致了資源限制,因為一個文明永遠不可能超光速航行,所以他們所能利用的能源最多就是本星系和臨近的恒星系,一旦這些能源都被耗盡,那麼在超光速飛船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下,
這個文明就會像水窪裡的魚一樣,因為資源耗盡而滅亡。
拿人類文明舉例,如果未來太陽系內的資源都被開採完了,那麼可供人類文明開採的星系就只有4.22光年的比鄰星了,到時候駕駛20%光速,也就是6萬公里/秒(這已經很快了)的飛船,得用40年才能在太陽系和比鄰星之間飛一個來回。
而更遠的恒星系對人類文明而言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所需要的時間將輕鬆突破一百年,遠超人類個體壽命,並且長距離宇宙航行帶來的通訊延遲問題,也會讓整個人類文明的向心力進一步降低,甚至讓整個人類文明分崩離析。
除了黑暗森林理論和光速限制外,大濾波器機制也是篩選宇宙中文明數量的重要機制,大篩檢程式通俗來說就是一個文明在發展期間所面臨的一系列毀滅邊緣。
對現階段的人類文明來說,大過濾器具體可以是小行星撞擊,是外星文明入侵,是核戰爭,是全球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甚至可以是即將到來的腦機介面元宇宙。
總之所有能威脅到人類文明存在的事件,都屬于大篩檢程式機制的一部分,而宇宙中的所有文明都會經歷大篩檢程式的篩選。
最後通過大篩檢程式,成功在宇宙中開枝散葉的文明,往往至少文明總量的極小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文明還沒找到外星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