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的主題是「求而不得」,所以注定其中會存在各種各樣讓人意難平的劇情,就拿三位主角的結局來說就都算不上太美好。
蕭峰逼迫遼帝退兵,雖平息了宋遼紛爭,卻也將自己逼上絕路,他以下犯上,背叛遼國,自覺無顏立足于天地間,遂自我了結;
虛竹只想潛心修佛,卻被逼著練功,逼著破戒,終與佛門無緣;
(蕭峰、段譽、虛竹劇照)
段譽苦追王語嫣,可那女子心中始終只有慕容復,后來寧愿陪慕容復那瘋子,也不愿嫁給段譽。
不過比起書中已有的橋段而言,還有一件讓讀者意難平的事,那便是金庸沒有寫一部《天龍八部續集》來串聯《天龍八部》與《射雕英雄傳》的劇情,是呀,以金庸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在寫出《天龍八部》這巔峰之作之后再趁熱打鐵推出后續作品,自然也能大賣,他何樂而不為?或許是因為書中有五個劇情大坑,他難以自圓其說。
作為一部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段譽是顯得有些「不務正業」的,他對習武毫無興趣,一心只想和他那幾個「好妹妹」在一起,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金庸在新修版中賦予段譽的結局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新修版第五十回道:「大理(史稱‘后理’)憲宗宣仁帝段譽,登基時年號‘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廣運,共有五個年號,其后避位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傳位于其子段正興。」
(段譽劇照)
金庸此舉無疑是讓段譽向其歷史原型靠攏,歷史上真實的他的確是當了三十九年皇帝之后避位為僧的,不過這明顯不符合金庸武俠世界觀里的人設,段譽的出家之舉是缺乏一個合理的「武俠化」的解釋。
逍遙派是金庸全書最神秘的門派,就因為他們曇花一現,只在天龍時代短暫登場,而逍遙派的各路神功也隨著段譽和虛竹的退場而失傳。
不過有一門神功卻被傳到了后世,那就是殘缺版的北冥神功——吸星大法。
根據新修版《笑傲江湖》的設定,吸星大法就是由北冥神功變化而來的。
原著道:「我這門神功,始創者是北宋年間的‘逍遙派’,后來分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兩門。修習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那位段皇爺初覺將別人畢生修習的功力吸了過來作為己用,似乎不合正道,不肯修習。后來讀了逍遙派一位前輩高人的遺書,才明白了這門神功的至理。」
(任我行劇照)
書中學過北冥神功的也就只有段譽,并且那秘籍已被段譽撕碎,如此看來,傳承到后世的吸星大法自然是源自段譽這一脈了,可他將這神功傳給了誰?那神功又是如何退化成吸星大法的?而得到吸星大法的人為何沒在「雙雕」之中登場?
說完段譽,再看尚存于世的另外一位主角,虛竹的一生也有諸多傳奇經歷,以至于他這平平無奇的小和尚搖身一變成了絕頂高手。
直至書末,虛竹仍統領著他的靈鷲宮勢力,甚至到了新修版《射雕英雄傳》中還明確提到了虛竹客觀存在于「雙雕」世界觀里。
(虛竹劇照)
原文道:「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群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后經蕭峰及他義弟虛竹子刪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為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這掌法傳到洪七公手上,在華山絕頂與王重陽、黃藥師等人論劍時施展出來,王重陽等盡皆稱道。」
既然虛竹和他的靈鷲宮勢力是存在于「雙雕」世界觀的,那他后來又哪去了?他愿意幫丐幫傳承武功,為何沒完成靈鷲宮的傳承?
當楊過救了神雕之后,他的人生迎來了一大轉機,雕兄不僅叼來了菩斯曲蛇膽助他提升內力,更帶他進入了「劍魔」獨孤求敗的劍冢,讓他練就了玄鐵劍法。
不過讓人好奇的是這位高人自稱「縱橫江湖三十余載未嘗一敗」,而楊過又推測他是六七十年前的人物,也就是「后天龍時期」的高手,可別以為那是個高手凋零的時代,根據書中的細節來看,那個時代的武林中也有諸多高手。
(獨孤求敗劇照)
比如被皇帝派去征討明教,后來寫出《九陰真經》的黃裳,又如當時的明教教主方臘,還有與王重陽斗酒的那位僧人自然也是這個時代就崛起的高手,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段譽和虛竹,他們二人內力深厚,在《天龍八部》結束之后再活個七八十年都不成問題。
試問以上諸位高手中,獨孤求敗有信心能擊敗哪一位?可金庸已幫獨孤求敗夸下海口,說他一生未嘗敗績,難不成為了成就他一人,要讓這麼多位高手敗在他手中?如何權衡這些角色的關系,想必金庸也是十分頭疼的。
最后一個問題,明教到底是被誰打下來的。
正如前文所述,北宋徽宗時期的大內文官黃裳是這個時代的頂尖高手,他征討明教之時,對應的明教教主是方臘。
這一點在《倚天屠龍記》中提及過,方臘的確是明教教主,原文道:「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
所以從這里來看,方臘統領的明教是被黃裳打了一次。
然而金庸在介紹郭靖的身世時又提到他祖上是「賽仁貴」郭盛,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這人是宋江的保鏢般的存在,不過不用管郭盛的實力如何,至少他是郭靖的祖先就證明了一件事,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梁山好漢也是客觀存在的,而根據《水滸傳》的說法,方臘是被梁山給滅掉了,那徽宗皇帝又如何會派黃裳去征討明教?
(明教劇照)
退一步說,即便是黃裳先去打方臘,梁山后去,那方臘若是被滅了,明教又如何傳到后世?要知道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的武林紛爭,無論是黃裳還是梁山好漢,那都是沖著滅方臘去的,所以他們絕不會給明教喘息的機會,那不就與金庸武俠世界觀的設定不符了嗎?
所以金庸沒寫《天龍八部續集》完全可以理解,至少書中這五個大坑就難以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