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逍,明教光明左使,其人相貌堂堂,風度翩翩,文武全才又足智多謀,年輕時候與明教光明右使范遙并稱為「逍遙二仙」。他為人亦正亦邪,與《射雕英雄傳》里的東邪黃藥師頗為相似,此人武功精湛,在江湖上屬于一流高手,且武功招式基本不以勁力見長,而是以精妙招式取勝,路子與桃花島武學頗為相似,又因他也精通「彈指神通」絕學,所以大部分讀者均認為他是桃花島東邪一脈的傳人。
當然,張三豐對他的評價更加令人信服:
張三豐久聞殷天正的名頭,何況他又是張翠山的岳父,楊逍在江湖上也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當下走上三步,拱手道:「張三豐恭迎殷兄、楊兄的大駕。」
注意這「大有來頭」四字,說明楊逍背景十分了得,當時武林中背景了不起的且與名門正派無關并且十分隱秘的門派是哪個?自然非桃花島一脈莫屬。
總而言之,《倚天屠龍記》里的楊逍還是一位相當有特色的配角,身為明教光明左使以及明教第三十五代教主,楊逍的結局到底如何?
《倚天屠龍記》結尾,張無忌攜手趙敏退隱江湖,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這日張無忌料理了教中事務,交代給楊逍、范遙、彭瑩玉暫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諾言,送趙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跡蒙古,從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須另擇賢能。
可以看出,張無忌最后的確去了蒙古,并且日后基本無緣再回中原(也可以解釋為何張無忌的神功幾乎都失傳了)。張無忌去了蒙古以后,便將明教教主之位傳給了楊逍,從此楊逍的確成了明教第三十五代教主,他多年的「心愿」也終于實現了,那麼楊逍成了教主后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非也,還有一個人物將成為他最大的對手,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教人物,但并不是明教里的關鍵人物,當年他就得看張無忌、楊逍、范遙、韋一笑等人的臉色,甚至連五行旗使、五散人都不如,雖然他成了皇帝,但這些人無時無刻都在暗處盯著他,背后有雙眼睛盯著誰也不好受,更別提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帝皇了,何以朱元璋會覺得背后有眼睛盯著呢?原因就在于張無忌的一番話:
張無忌又道:「武林傳言之中,尚有兩句話道:‘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屠龍刀與倚天劍中所藏的秘密,除兵書外,尚有一部武功秘笈。我體會這幾句話的真意,兵書是驅趕韃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手掌大權,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間百姓受其荼毒,那麼終有一位英雄手執倚天長劍,來取暴君首級。統領百萬雄兵之人縱然權傾天下,也未必便能當倚天劍之一擊。
徐大哥,這番話請你記下了。」
所以朱元璋便有了后面一系列的行為,他開始大肆打壓明教,他頒布了《明律》,嚴格禁止明教、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的發展,并將它們稱之為「左道邪術」,可謂是將其趕盡殺絕。從此明教徹底衰敗,楊逍恐怕也是這樣死的。
金庸小說有不少規律,如主角跳崖不死定律、崖底有秘籍定律等,其中就有兩條定律,第一:武功再高也敵不過軍隊,被軍隊圍剿基本難以活命。第二:朝廷永遠不乏高手,而且朝廷里的高手的武功往往十分了得(如玄冥二老、歐陽鋒等人)。
楊逍雖然武功一流,但算不上絕頂高手,當日趙敏手下那幾個高手就擁有單挑楊逍的實力,更別提三人合力對付他,好漢敵不過人多這句話在金庸筆下也適用。其次,楊逍年老德薄,明教高層不少人都離去了,楊逍可謂勢單力薄,如此一來又怎斗得過朱元璋?
綜上所述,楊逍最后恐怕難逃一死,而朱元璋這個靠明教起身最終卻打壓明教的叛徒極有可能就是背后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