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最精彩的部分並非書末的屠獅大會,在筆者看來,那「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橋段才符合大多數人心中「爽文」的標準,儘管金庸的故事比如今的那些網路爽文要有深度的多,但這段劇情還是能把人看爽了,六大門派接連派出高手挑戰明教,張無忌卻將他們一一擊敗,誰看著這場景不熱血沸騰?
(張無忌劇照)
不過也有件事讓讀者納悶,身為正道群雄之首的武當派祖師張三豐卻是未能隨大部隊出征,他若出手,張無忌還能夠力挫六大門派嗎?他若來了,劇情又該如何發展,其實那些都不重要,更讓筆者好奇的是張三豐未現身的理由,似乎他對明教從來就談不上痛恨,比如當年陽頂天也在武林中興風作浪,怎麼不見張三豐去將他滅了?
一、魔教頭領,欺壓少林
說來明教是十分神奇的存在,明教中人並非是向來被視為邪魔外道的,比如張三豐就在書中提及過明教的往事。
原文道:「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
在方臘統領明教時,明教就是被視為魔教,可周伯通當年提及黃裳征明教的往事時卻又不是如此。
當年黃裳殺了不少明教的法王和使者,武林中其他門派的人卻會與明教教眾一起對付黃裳,如此看來,他們與其他門派相處還不錯了。
可到了《倚天》時代,明教又成了眾矢之的,再到後來張無忌的出現,又扭轉了世人對明教的看法,如此看來,明教是好是壞只與教主的做派有關,若教主是個好人,那明教便是正派。
(渡厄劇照)
不過毋庸置疑,陽頂天應該是個魔頭,因為當年他挑戰三渡之舉甚至可以說是在踐踏武林正道的尊嚴,那渡厄、渡劫、渡難三兄弟是沒能招架住陽頂天的進攻,渡厄還在此戰中失去了一隻眼睛,以至于他們懷恨在心,苦練武功三十多年,以待復仇之日,能讓幾位得道老僧如此痛恨,可想而知陽頂天的確是有些囂張的。
也正因為如此,張三豐作為正道代表人物,為何沒去滅了陽頂天?
二、三豐為人,嫉惡如仇
張三豐是怎樣一個人,難不成他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聖人?顯然不是,甚至可以說張三豐也是個俗人,比如直至百歲,他看到郭襄當年留下的信物時,腦海中仍會浮現當年那個明豔動人的女子的樣貌。
又如他在面對蒙古兵時,也表達過自己的態度,說是「老道生平,專殺韃子」。
還有他在面對自己的愛徒身亡,徒孫又身中玄冥神掌時,也會痛哭流涕。
(張三豐劇照)
所以張三豐從來就不是個聖人,他也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他會被俗世之事困擾,所以身為一個正道掌門,他完全有理由插手正邪之爭,替正道武林去滅了陽頂天,可他為何沒有去?原因或許很簡單,哪怕是身為魔頭的陽頂天身上也有張三豐佩服的地方,陽頂天並非一無是處。
三、同為魔頭,亦有區別
首先陽頂天是怎樣的人?從書中提到的韓千葉挑戰他的那段劇情來看,陽頂天不會仗勢欺人,哪怕他可以輕鬆殺死韓千葉,他也選擇信守承諾,答應以韓千葉提出的方式來決鬥,若非黛綺絲挺身而出,說不定陽頂天當年就會死在寒潭中,他這人挺實誠。
其次,陽頂天雖為魔教之主,但他也並非純粹地帶領明教教眾在武林中興風作浪,明教始終是對抗朝廷的,這一點與那些自詡正道的大俠不謀而合,六大門派本身也是抗元的,他們卻因為一些私憤而選擇先與明教開打,實屬分不清主次矛盾,活了百年的張三豐豈會看不清楚形勢?
(陽頂天劇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張三豐已有了不滅陽頂天的理由,因為滅了陽頂天,指不定繼位教主的人比陽頂天更壞,不過除此之外,可能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陽頂天是為武林除掉了一大魔頭,筆者所指正是那玄冥二老的師父百損道人。
玄冥二老在書中也算是絕頂高手,當這二人在一起時,除了張三豐、張無忌之外怕是鮮有人能夠擊敗他們,他們為人陰險狡詐,只怕也是深受他們師父影響,百損道人鐵定是個魔頭。
關于那妖道,張三豐有過這麼一番感慨:「我只知三十年前百損道人已死,這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傳,豈知世上居然還有人會這門功夫。」
從這段獨白來看,百損道人怕不是張三豐殺的,從百損道人對那玄冥神掌無力回天來看,他或許並非百損道人的對手,而這魔頭則有可能是陽頂天所殺。
前文提到過,明教是抗元的,玄冥二老是朝廷的走狗,或許就是受他們師父的影響,那百損道人之前也極有可能是朝廷的走狗,在武林中興風作浪,害人無數,正道人士恨透了他,身為明教教主的陽頂天自然也痛恨朝廷的走狗,于是出手,憑藉乾坤大挪移和大九天手將其殺之。
而陽頂天也極有可能是在那場戰鬥中被百損道人打傷,從此落下惡疾,以至于後來在練功之時撞見成昆和陽夫人幽會時才會走火入魔,若真如此,他走火入魔的理由也更合理了一些。
所以張三豐不出手殺陽頂天,一部分原因是出于陽頂天也抗元,更重要的原因則或許是陽頂天曾為武林除掉了百損道人這個大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