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方言文化比較濃厚,而且在多數城市之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方言,不同城市之間的方言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在福建的幾大方言中,閩東語的演變的軌跡比較特殊,更是如今我國較難被游客聽懂的一個方言文化。
閩東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內的一個語支,它保留了不少古齊語的遺留。于1963年,閩東語在語言學分類上被視為閩語的一個分支。
地理分布:
迄今為止,閩東語,大約有1500萬的人口使用。主要通行的區域是福州府十邑,也包括周邊的一些區域,而且它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少外國人也會說這個方言。
閩東語,主要分布于福建東部的福州市、寧德市,其主要有三個子方言,分別為:侯官片、福寧片、蠻話片。
此外,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的東馬(詩巫省通行閩東語,有新福州之稱)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以及新加坡等地,也有福州族群的移民使用閩東語;
20世紀下半葉,福州移民到美國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在紐約曼克頓唐人街(紐約有三個唐人街,分別在曼克頓、布魯克林及皇后區)沿東百老匯一帶,形成了一個閩東語區使用區。
人們通常把福州話作為閩東語南片的代表語言,而福安話作為閩東語北片的代表語言。
歷史溯源:
閩東語的底層基礎源于上古齊語,漢武帝的遷民政策將中原人遷到福建。閩東語而后受到中古官話影響、古吳語、古楚語影響,演化形成今天的閩東語。
在西晉末年,中原移民遷入閩南的過程中,第一站是現在的南京和鎮江(定都在南京),另一部分人經過浙江來到了福建,落腳點在福州和泉州(然后泉州分支,繼續南遷到粵東),所以福州的閩民系的先祖,也是來自古河洛地區。
閩南語和閩東語的分化應該是在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所以像撮口呼字,兩者就很容易看出區別來。
閩東地近吳越,語音方面受到南吳語影響比閩南大一些,所以後來韻尾逐漸減少,而閩南語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下來。
閩東語與古詩押韻:
福州話的變調、變韻、變調、輕聲與普通話有很大不同。此外,福州話的演變歷史較少受到外地語言的干擾和影響,因此沒有兼容其它區域的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福州話的發音也更顯古老。
登幽州台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在普通話中是(者zhe-下xia),根本無韻可尋;但是,在福州話中則是 (者[tsia]-下[kia]),兩者完全合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