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身處武俠故事中的人而言,他們若是能有幸習得一門神功,就能橫行武林,若是運氣爆棚,同時習得多門神功,那這人多半就是「主角」,金庸筆下的各位主角幾乎都是如此,但凡事都有例外。
金庸筆下也有幾個典型的草包,即便得了神功,也無法將武功修煉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比如大小武,書中明確提到他們學了降龍十八掌和一陽指,卻也只是空有假把式,施展不出那些神功的威力。
(大小武劇照)
但有一個角色更為特殊,那人與大小武又略有不同,大小武是天賦極差,得了神功也學不來,而那人卻是練成了一身神功,甚至內外功都已臻化境,然而他實戰卻如三流高手。
《易筋經》常被讀者視為金庸全書最精妙的武功秘籍之一,也的確是有幾位高手有幸修煉過這本秘籍中的武功。
比如舊版中的游坦之(新修版中改成了《神足經》),那人原本只是三流武者,卻在意外得到《易筋經》后便脫胎換骨,當然,他的成長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冰蠶。
又如《笑傲江湖》中的主角令狐沖,他的是諸多主角中唯一一位接觸過《易筋經》的,令狐沖在書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他在《笑傲江湖》的故事結束之后,卻達到了無劍的境界。
(令狐沖劇照)
澄觀和尚便提及了令狐沖后來的武功造詣直逼「劍魔」獨孤求敗:「古人說道,武功到于絕頂,那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求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
后來令狐沖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多少也是得益于《易筋經》。
所以毋庸置疑,能夠得到這本秘籍的人,武功絕不會差,應該說絕不該差。
如果還達到內外功臻化境的描述,那人該有多強?
臻化境到底是什麼程度?這描述聽著玄乎,但金庸筆下達到這一境界。
(郭靖、黃蓉劇照)
在《神雕俠侶》開篇之時,郭靖夫婦的內力便已臻化境,他們與李莫愁對決時,書中便有這麼一段描述:「黃蓉知丈夫發聲向李莫愁挑戰,聽他第三下嘯聲又出,便也氣涌丹田,縱聲長嘯。郭靖的嘯聲雄壯宏大,黃蓉的卻是清亮高昂。兩人的嘯聲交織在一起,有如一只大鵬、一只小鳥并肩齊飛,越飛越高,小鳥始終不落于大鵬之后。兩人在桃花島潛心苦修,內力已臻化境,雙嘯齊作,當真是回翔九天,聲聞數里。」
他們只是內力臻化境,便已經有了五絕級別的實力,若是內外功皆臻化境,只怕實力會超越五絕。
所以一位武林高手在同時滿足「練成《易筋經》」與「內外功臻化境」這兩大條件之時該有多強?
(李莫愁劇照)
《鹿鼎記》中的一位武呆子會告訴你「啥也不是」,而那武呆子就是前文已經提及過的澄觀大師。
澄觀大師是少林寺般若堂首座,他十一歲便已投身少林,開始修煉少林派的各項神功,從他與韋小寶的對話就能知道他已練就了《易筋經》。
比如這段描述:「澄觀道:‘師叔的《易筋經》內功,不知已練到了第幾層,請你彈一指試試。’韋小寶道:‘怎樣彈法?’澄觀屈指彈出,嗤的一聲,一股勁氣激射出去,地下一張落葉飄了起來。」
在澄觀看來,修煉各項少林武功之前,接觸《易筋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然,他這是有些糊涂了,并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接觸《易筋經》。
除了《易筋經》之外,澄觀甚至在某些武功的造詣上能夠排在少林派歷代高僧中排第三,比如那一指禪:「韋小寶道:「你從十一歲練起,到了五十三歲時略跪什麼門閂(他不知‘略窺門徑’的成語,說成了‘略跪門閂’),那麼一共練了四十二年才練成?」澄觀甚是得意,道:「以四十二年而練成一指禪,本派千余年來,老衲名列第三。」
而當韋小寶以那金絲軟甲擋下了幾枚飛鏢之后,澄觀又有這麼一番感慨:「其實晦聰和澄觀接鏢的手段也都高明之極,若非內外功俱臻化境,決難辦到,只是韋小寶所顯的‘本事’太過神妙。」他們是認為韋小寶和他們一樣達到內外功皆臻化境的程度,當然,那是誤解,但他們自己卻已達到了如此境界。
(阿九劇照)
照理說,憑澄觀的武功配置,以及金庸賦予他的那些夸張描述來看,放在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中,且不說他比掃地僧還強,但多半也弱不了多少,可在《鹿鼎記》這部「反武俠」的作品中,澄觀淪為了一個搞笑角色。
韋小寶那師父九難,也就是《碧血劍》中的阿九,她的實力固然不弱,卻也遠沒有給人類似東方不敗、獨孤求敗、掃地僧一般的壓迫感,她的實力在金庸全書怕是排不進前五十,甚至前一百。
可就是看起來并不拔尖的九難,卻硬生生地一掌將內外功皆臻化境的澄觀將其戰勝了。
(澄觀、韋小寶劇照)
九難這用的是何等神功?能將這高僧對戰時變得如此狼狽?其實不是九難強,而是澄觀呆,書中明確提到過,這澄觀就是個典型的武呆子,金庸對他的評價是:「這澄觀禪師則是學武成了‘武呆子’。他生平除了同門拆招之外,從未與外人動過一招半式,可是于武學所知之博,寺中群僧推為當世第一。」
這也是武俠故事中「配角」的悲哀,澄觀這武功配置給到任何一位五絕身上,那只怕都天下無敵了,可在他身上,發揮的能力卻只能算三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