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僅能感受江湖的快意恩仇,還能仿佛置身于歷史的畫卷之中,只因金庸的大多數著作多沿用了真實的歷史。
看過金庸全集的朋友們會知道,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是以清朝作為故事背景,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則以明末清初為背景,《倚天屠龍記》以元末明初為故事背景,《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則以南宋作為故事背景,而可讀性最高的《天龍八部》則以北宋作為故事背景。
通過《天龍八部》,金庸借著慕容龍城和段思平稍微提及了一下「五代十國」。我們知道,五代十國再往前就是唐朝。
金庸為何不寫一部關于唐朝時代的武俠小說,畢竟盛世唐朝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武功軍事都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加上隋末唐初涌現了許多驚為天人的武將,只要金庸愿意,他完全可以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將歷史名將變成筆下的武林高手,從而打造一部精彩絕倫的武俠巨作。
筆者認為,金庸之所以不寫唐朝的武俠故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在6、70年代,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被稱之為中國武俠小說的四大宗師,一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梁羽生在1963年開始著手打造一部以唐朝作為故事背景的小說,這就是《大唐游俠傳》。
梁羽生的《大唐游俠傳》一經發表,立即引來了武俠迷的追捧。梁羽生趁熱打鐵,又在1964年寫了《大唐游俠傳》的后續之作《龍鳳寶釵緣》。
此后梁羽生一發不可收拾,在1966年又寫了一部《慧劍心魔》,《慧劍心魔》和《龍鳳寶釵緣》、《大唐游俠傳》合稱為《大唐系列三部曲》,乃梁羽生的得意之作。
梁羽生曾說過:「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對于金庸來說,梁羽生不僅是他的好友,也是他的對手。既然梁羽生借著唐朝的歷史一口氣寫了三部武俠小說,金庸如果也寫的話,未免有跟風的嫌疑。
金庸創作完《鹿鼎記》就宣布封筆,那一年金庸年僅48歲。對于武俠迷來說,金庸48歲就「退休」未免太讓人遺憾了,但金庸自己曾說過,此時的他已是江郎才盡了。
通過金庸的《后記》,我們還能發現一件事。在《后記》中,金庸曾提及歷史和武俠小說的關系。他認為自己精通明清歷史,加上明清屬于近代史,武林高手的生活習慣以及說話方式都和現代人極其相似。
然而隨著歷史越往前,古人的言行舉止和現代人已經有了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再來架構武俠故事,的確要花很大的精力。
有意思的是,金庸在著作里也頻頻提及唐朝。
好比拿參悟《易筋經》這件事來說,《笑傲江湖》的令狐沖悟性極高,他只花了一個晚上就記住了風清揚傳授的獨孤九劍。
然而,令狐沖得了《易筋經》耗費三年半的時間,也只是將體內的多股真氣幾近化去。
可唐朝的李靖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武學天賦。
金庸寫道,二祖在長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輕人,談論三日三晚,才將《易筋經》中的武學秘奧,盡數領悟......那位年輕人,便是唐朝開國大功臣,后來輔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將入相,爵封衛公的李靖。
令狐沖花了三年半的時間修煉《易筋經》,只有粗通皮毛的功效。而李靖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將全套《易筋經》融會貫通,受益匪淺的他隨后輔佐李世民,平定突厥,從而出將入相,爵封衛公。
無獨有偶,《俠客行》的石破天練成太玄經之后好似修仙得道一般,完全有實力沖擊「金書」第一男主角的寶座。
至于那一部《太玄經》是何人所創?種種跡象表明,這本秘籍和唐朝的劍仙李白大有關系。
如此看來,金庸已經將唐朝的李靖、李白塑造成渾然不似血肉之軀了。金庸這樣的舉動也合情合理,畢竟金庸的江湖世界素來就有「武學退化論」的設定。當年五代十國的段思平創出六脈神劍的時候能一人同使六脈,到了北宋時期,已無人能凝聚到如此渾厚雄勁的內力,因此天龍寺群僧只能一人練一脈。
同時,金庸還借著蕭峰說了一句話,再一次將唐朝時代的武學拔高到一種匪夷所思的至高境界。
在《天龍八部》的末尾,蕭峰慷慨激昂地對玄寂大師說道:「大唐之時,你們漢人武功極盛,不知殺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擄了我契丹多[少.婦]女,現今你們漢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過來攻殺你們。」
蕭峰口中的「我契丹反過來攻殺你們」很好理解,中原武林歷經多次戰火的波及,很多神功秘籍都沒有很好地傳承下去。
加上契丹人天賦異稟、體格健壯,有越戰越勇的特性,不管是雁門關大殺四方的蕭遠山,還是聚賢莊大戰群雄的蕭峰,都將契丹人驍勇善戰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在唐朝時期,漢人的武功卻是巔峰之態,許多類似于「蕭峰」的契丹勇士都被中原高手所殺。
一個蕭峰就能在天龍時代橫行無忌,而唐朝的高手卻能碾壓蕭峰這樣的契丹猛男,可見金庸的言外之意很明顯 ,唐朝時代的武學遠遠勝過了天龍時代。
看到這里,我們或許能理解金庸為何不敢動筆寫唐朝的武俠故事了。《天龍八部》的各門武學都到了超凡脫俗的妙境,好比隔空傷人的六脈神劍、火焰刀;吸人內力的北冥神功以及返老還童的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眾所周知,金庸的《天龍八部》都以玄幻神奇著稱,頗有些玄幻色彩,他若繼續往前寫,該如何架構武學體系?恐怕已經脫離了「武」和「俠」,邁入魔幻境界矣。